“正是!”</p>
孔丘正色道:“古者舜耕于历山,陶河滨,渔雷泽,尧得之服泽之阳,举以为天子,与接天下之政,治天下之民。”</p>
“禹治水有功,德才兼备,所以帝舜又传位于禹。”</p>
“尧、舜、禹三者,皆乃千古圣君,美名流传于后世,经久不绝。”</p>
“大王之功德,可比肩尧舜禹,既如此,大王何不效彷上古故事,让周天子将天子之位禅让给大王你?这不失为一桩美谈!”</p>
对于孔丘要搞禅让,恢复古代典制的做法,朝中的公卿大夫是倍感不满的。</p>
还不等庆忌说话,御史中丞伯噽就冷笑一声,道:“左丞相此言差矣。”</p>
“我认为,夫曰尧舜禅让,是虚言也,是浅者之传,陋者之说也。”</p>
“岂不闻舜逼尧,禹逼舜,汤放桀,武王伐纣?此四王者,人臣弑其君者也。”</p>
“你!”</p>
孔丘气得咬牙切齿,跺了跺脚道:“伯噽!你怎敢毁谤千古圣君?”</p>
“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,舜逼尧,禹逼舜?”</p>
汤放桀,武王伐纣这两件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,不可否认。</p>
但是,孔丘一向鼓吹恢复上古之世,教化万民,所以很是推崇尧舜禹,又怎能容忍伯噽在朝堂之上,当着庆忌的面胡说八道,抹黑尧舜禹的形象?</p>
“这都是我道听途说,可能不足以取信。然,上古之事,过于悠久,只靠一些典籍或者野史来辨别是否,恐怕不妥。”</p>
“尧德衰,为舜所囚,一说舜放尧于平阳。舜囚尧,复偃塞丹朱,使父子不得相见也。这都是一些野史的说法,我伯噽不敢毁谤上古圣王。”</p>
伯噽没好气的道:“不过,大王功垂天下,昭彰万古,岂是尧舜禹所能比拟的?”</p>
“现在禅让制,也不合时宜。”</p>
“唐尧传位给虞舜,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;虞舜传位给大禹,同时传了尧舜十六字心传,成为自古以来的治国哲学。”</p>
“若让周天子传位给大王,周天子有什么能传承的?”</p>
“……”</p>
孔丘沉默了。</p>
十六字心传,其内容是: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;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</p>
这是尧舜以来所传的圣人心法。</p>
据说尧当时无文字,道理只靠口耳相传。</p>
尧传给舜时,只说“允执厥中”,舜传给禹,就加上了那十二个字。</p>
以后又传给汤、周文王、周武王,再后又经过周公一脉相传下来。</p>
这是圣人治天下的大法,也是个人修心的要诀。</p>
现在,要是让周天子禅位给庆忌,能传什么给庆忌?</p>
周天子而今是一无所有,衣食住行都要依靠吴国养着。</p>
废人一个,连吉祥物都算不上,更别说什么天子的大义名分。</p>
吴国早就不再挟天子以令诸侯了。</p>
“大王,圣人治天下,故而以禅让制为之,代代相承。”</p>
孔丘硬着头皮向庆忌进言道:“大王是圣人,是圣君。再者说,吴室与周室同宗同源,出自古公亶父一脉,源远流长。”</p>
“大王从周室那里,通过禅让的方式把神器接过来,并无不妥,乃是名正言顺也。”</p>
看着如此“执迷不悟”的孔丘,右丞相邓析忍不住出声道:“左丞相所言,谬论也。”</p>
“今时不同往日,时移世易。”</p>
“上古之世,生产低下,不得不共同劳动、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。”</p>